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微党课系列活动第四期开播啦!

发布日期:2022-07-0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院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微党课”系列活动,通过“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传唱”、“理论热点阐释”、“微视频展播”、“微课程讲授”等主题板块,带你听党课、悟思想,学百年党史、望未来之路。

     在第四期中,我们有幸邀请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教研室主任卢宇老师为大家分享微课《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卢宇老师盛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同时希望新时代造就新青年,新青年不负新时代。

课程内容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那是一段写满屈辱的岁月。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东亚第一要塞——旅顺口陷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使其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前几十年就进行过一场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两万多无辜同胞惨遭屠戮。旅顺万忠墓就是历史的见证。

     甲午之败非海军陆军之败乃是国家制度之败,当硝烟散尽无数仁人志士痛定思痛。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始。”

     刚才我们看到了曾经黑暗的旧时代,那么到底何为新时代,新时代新在哪里,谁来开启新时代呢?新时代的开启我们需要一类人,那就是——青年。

     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1920年早春,29岁的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屋里,沉浸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时值端午节,他的母亲给他送来了粽子,但他却由于过于投入不知不觉中蘸着墨汁吃了粽子。

     确实呀,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刚刚出版,第一版1000册很快售罄,再版1000册再次被抢空。这本只有28000多个汉字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者创造信仰奇迹的思想起点。陈望道后来回忆说,《共产党宣言》让青年们懂得,判别新旧事物,“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

     这本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小册子,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规律,指引着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吸引着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心驰之、神往之、践行之。

     “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恰似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国家境况、党心境况的写照。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高3米、宽7米的巨幅油画《星火》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拍照。画面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50余名成员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向前行进。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首要历史任务扛在肩上。从1921年到1949年,党领导人民不屈不挠探索、艰苦卓绝奋斗、浴血牺牲奋战,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那么我们是如何改天换地的呢?

     几十年后又是一个甲午,我们通过一场立国之战洗刷了曾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耻辱。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战争局面完全被改变。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但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相信同学们今年一定都看了一部电影。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突破40亿元,《长津湖》系列电影总票房累计近百亿,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刷新了中国影史多项纪录。电影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电影《长津湖》里的这个镜头。

“一位连指导员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天宫探月、蛟龙出海、量子卫星问鼎苍穹,我们在科技领域迎来了巨大的飞跃。

陈独秀有诗云,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作歌靠少年,努力与天争。

在这两年间在各行各业活跃着许多奋斗的中国青年。他们在抗疫一线守护生命,在奥运赛场挑战极限,在浩瀚宇宙追逐梦想,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气象。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从天安门广场发出的青春誓言,响彻神州大地,激荡在亿万青少年心中。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诞生于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

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仿佛是一个简单概念,它指代着一个人生阶段,是一段年龄阶梯,是一截你我必然会走过的路,是年少时值得期待的未来,是转过中年的转角时,念念不忘的、闪着光的旧回忆。

1921年7月,来自各地的党代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在上海汇聚,没有人预测到历史将被他们改写。这个“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才19岁,毛泽东只有28岁——这也是13位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

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因信仰而集结,后从红船启航。从此以后,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从被奴役中挺起了脊梁。

那么我们党为什么会吸引青年呢?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热潮。据统计,仅1938年,就有1万多名青年来到延安。

著名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这座地处陕甘宁边区的小城,靠什么吸引如此之多的青年陆续前往?在这里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吗?可以享受平静快乐的日子吗?

董必武从重庆回到陕甘宁边区,就沿途所见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写道:“垒筑山变色,丁抽路断行。”可见,奔赴延安是得冒着生命危险的。彼时,大批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然而就算是有生命危险都不能阻挡广大热血青年前行的步伐。“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这些家世显赫、家境殷实的“少爷小姐”,为什么抛弃荣华富贵也要去延安?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延安?

无数专家学者对此反复研究探讨,说法虽各有千秋,但都有着一个类似的答案:为了理想!

几十年后还是在延安的延川县来了一个好后生,那就是青年习近平。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岁月让他对青年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所形成的实践凭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那本书中。其中有一句:“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期间,总书记动情讲述“大学”的由来:

“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系,身有所往。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我说梁家河是个大学,确实基层就是我们的大学。高尔基写书《我的大学》。人世间啊,在基层。”

因此,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这是我们党历尽沧桑而依然风华正茂、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一百年前,青年开创了新的时代;一百年后,新时代召唤着青年。

这是一幅穿越时代的共振画面。1932年,23岁的刘长春为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孤身海上漂泊一个月,却因旅途劳累等原因成绩不佳,最终抱憾而归。

2021年的东京,平均年龄25.4岁的431名中国奥运健儿高居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

精神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被感知的。

2022年北京冬奥会,亿万人看见了那一行热泪。

当五星红旗在鸟巢升起,一位年轻的护旗手,泪水夺眶而出。照片不胫而走,在神州大地激起无数共鸣。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情引用了护旗手的那段感言:“我站在奥运会的升旗台,心中满满的自豪感……”

一次“天地对话”,亿万人看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广阔未来。那一句“北京明白”出自一位94年的科研工作者。

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2021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这场对话保驾护航的80后90后也“火”出了圈。

几个月后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了当时观感,“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时代的呼声。

北京冬奥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精神谱系里的闪亮青春,也感召着更多的青年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殷实的生活,更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广阔天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发展际遇。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小我”同“大国”并不矛盾。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代一起前行,与人民共同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才是我们对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献礼。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再出发,青春的梦想在召唤。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邮编:116044
Copyright@ 2018. 版权所有© 大连外国语大学